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Solidot 公告
投 票
热门评论
- 笑看外挂 (1 points, 一般) by cnma_001 在 2025年04月03日13时47分 星期四 评论到 韩国游戏工作室竞争开发星际争霸新作
- 一个数据参考 (1 points, 一般) by hhding 在 2025年03月31日09时06分 星期一 评论到 AI 数据中心太多了
- 非技术的说法 (1 points, 一般) by hhding 在 2025年03月31日08时56分 星期一 评论到 AI 数据中心太多了
- 主体错误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740402558 在 2025年02月24日21时10分 星期一 评论到 Starlink 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
- 先能过了小米高考再说 (1 points, 一般) by ooxx 在 2025年01月06日15时4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小米修改了引导程序解锁政策
- (1 points, 一般) by 18611782246 在 2024年12月18日18时0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司机死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较低
- BaD kEyBoArD: eXtRa SpAcE (1 points, 一般) by lot 在 2024年12月11日04时10分 星期三 评论到 高温环境可能加速衰老
- BaD kEyBoArD: tYpO (1 points, 一般) by lot 在 2024年12月11日04时09分 星期三 评论到 Goolge 宣布了新量子芯片 Willow
- 喵喵喵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733326472 在 2024年12月04日23时35分 星期三 评论到 澳大利亚面临太阳能供大于求
- 懂了 这就去安装刺客信条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4年11月27日19时3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微软临时阻止安装刺客信条等育碧游戏的 PC 更新 Windows 11 24H2
水是生命起源的关键,然而地球最初的水来自何处?一种理论认为来自形成初期撞击地球的含水小行星。但根据发表的《Icaru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构成水的 H2 成分可能早在地球形成初期就有了。研究人员针对的是罕见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enstatite chondrite),这种陨石形成于 45 亿年前,与地球形成条件相似。研究人员在陨石中发现了氢元素。如果这种与早期地球成分相似的陨石含有氢,那么早期的地球也可能含有氢。当被小行星撞击时,它已经蕴藏了足够的氢。
今年 3 月的北极“冬季海冰域面积”(全年峰值)仅为 1379 万平方公里,创下自 1979 年开始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纪录。去年 12 月至今年 2 月期间的周边气温高于往年是原因之一。这一现象被认为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恐将对今后的气象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北极海冰范围通常在 10 月至次年 3 月扩大,4 月至 9 月缩小。数据显示,去年 12 月至今年 2 月的海冰月平均面积均创下观测史新低。今年 3 月 20 日录得的全年峰值较此前的最低纪录(2017 年 3 月 5 日的 1392 万平方公里)减少了 13 万平方公里。
燃烧化石燃料或森林产生的黑碳会加速世界各地冰层的融化。巴西前总统 Jair Bolsonaro 在 2019-2023 年任期内鼓励当地农民焚烧雨林,将森林变成耕地。根据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的数据,2019 年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率创 200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火灾热点超过 8.9 万个。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卫星数据发现,焚烧亚马逊雨林产生的黑炭通过大气走廊降落南极,黑炭会吸收热量,因此会加剧冰的融化。由于焚烧森林,2019-2020 年期间输送的黑炭气溶胶两倍于 2018-2019 年,南极韦德尔海(Weddell Sea)的海冰融化面积同期从 1.3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3.3 万平方公里。
芬兰每年约有 4000 头驯鹿在因车祸丧生,现在芬兰驯鹿牧民协会(Finnish Reindeer Herders Association)正在测试一种新方法,让驯鹿更容易被司机发现:给鹿角喷涂反光漆。驯鹿车祸事故大部分发生在 11 月和 12 月,这两个月公路结冰,天黑得更早。7 月和 8 月也是车祸高峰期,因为蚊子会让鹿惊跑。防止司机撞到动物的常规措施通常是设法让汽车和公路更安全,比如加拿大提议在车道上绘制一系列反光条纹,以帮助司机识别穿越公路的驼鹿。芬兰人则直接瞄准动物给动物涂上反光条纹。
中美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期刊上报告,随着气候暖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世界消费量最多的谷物大米中的砷含量会增加。大米是最重要的主食,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大米满足大部分粮食需求。水稻的种植方式——浸泡在稻田中——以及其多孔结构——使其容易吸收异常高浓度的砷,砷是一种强效致癌毒素,对婴儿尤其危险。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生理学家 Lewis Ziska 领导中美研究团队六年来在受控稻田中种植水稻,让水稻受到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二氧化碳和温度同时增加,大米中的砷和无机砷含量也会增加。暴露在无机砷下与皮肤癌、膀胱癌、肺癌、心脏病以及婴儿神经问题相关。研究发现,在大米消费量较高的地区,无机砷会增加癌症风险。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地球上有多达 14 亿人生活的土壤受到砷、镉、钴、铬、铜、镍和铅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土壤有毒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均构成重大风险。一旦进入土壤,这些重金属可持续存在数十年之久。这些污染物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在农场动物体内的生物累积而危害水质和食品安全。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有毒金属污染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但其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则仍不清楚。为弥补空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 Deyi Hou 汇编了 1493 项区域研究的数据,它们涵盖了 79 万 6084 个土壤样本,旨在评估农用土壤中有毒金属的全球分布,并确定哪些地区的有毒金属浓度超过了安全阈值。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和建模方法估计,全球 14% 至 17% 的农田(约 2.42 亿公顷)受到至少一种有毒金属的污染,其中镉污染最为普遍,尤其是在南亚和东亚、中东部分地区以及非洲。镍、铬、砷和钴的含量在多个地区也超过安全阈值,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因素以及采矿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将这些数据与全球人口分布进行叠加,Hou 等人估计:有 9 至 14 亿人生活在重金属污染的高风险地区。
海豚因海水温度升高和 1980 年代起禁用的有毒化学物多氯联苯(PCB)而死亡风险上升。多氯联苯 (PCB) 是一种持久性化学污染物,曾广泛用于工业制造,它会干扰动物生殖和免疫反应,导致人类患癌。英国从 1981 年起禁用 PCB,而全世界则在 2001 年起禁用 PCB,但它们仍然源源不断的流入海洋。英国研究人员分析 1990 -2020 年间在英国海岸搁浅的 836 只海豚尸检数据,发现每公斤鲸脂中 PCB 含量每增加 1 毫克,罹患致命传染病——如胃炎、肠炎、细菌感染、脑炎和肺炎——几率会增加 1.6%。海面温度每上升 1°C,死亡风险增加 14%。鲸脂中 PCB 浓度对海豚患病风险产生显著影响的阈值为 22 毫克/千克,但样本中的平均浓度高达 32.15 毫克/千克。
过去二十年,巴黎经历了一场大改造:汽车干道变成了自行车道,绿地增加,取消了 50,000 个停车位。跟踪巴黎空气质量的独立组织 Airparif 报告,自 2005 年以来,PM 2.5 水平下降了 55%,二氧化氮水平下降了 50%。 二氧化氮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20 年前巴黎几乎每个社区的二氧化氮水平都超过了欧盟的限值。到 2023 年,高水平二氧化氮地区只限于最繁忙的道路和高速公路。上个月,巴黎居民在公投中投票决定将另外 500 条街道移交给行人。一年前,巴黎大幅提高了 SUV 停车费,迫使司机支付比小型汽车多三倍的费用。巴黎还将塞纳河沿岸从繁忙的主干道变成了步行区,禁止大部分汽车驶入瑞弗里大道 (rue de rivoli)购物大道。
研究人员绘制了全球塑料贸易图谱,报告全球塑料回收率仅为 9% 左右。2022 年生产的 4 亿吨塑料中,只有不到 3800 万吨产自回收材料,再生材料占比 9.5%。美国的人均塑料消费量最高,平均每人每年消费 216 公斤塑料;中国消费的总量最高——每年消费 8000 万吨,但中国的人均塑料消费量低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 50 公斤塑料。2022 年,全球约有 2.68 亿吨塑料被弃置,其中仅 27.9% 被送去分类和潜在地回收,而被分类的塑料中仅一半得到了真正回收。
才进入四月份,印度已经向其北部地区发出高温警告。印度气象局表示,北部邦和中部邦——包括 Haryana、Punjab、Rajasthan 和 Gujarat——预计最高气温将超过 40 摄氏度。印度北部通常在 4-6 月之间出现热浪,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温更早到来,持续时间也更长。印度气象局预测,周一下午德里的最高气温预计将达到 41 摄氏度。周日德里的最高气温为 38.2 摄氏度。天气预报公司 Skymet 的气象和气候变化副总裁 Mahesh Palawat 称,印度北部的热浪通常始于四月底,气候变化加剧了热浪的发生,“我们从冬天直接进入夏天,印度北部的春季正在缩短。”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地球大气弥漫氧气之前,地球上的细菌可能就已经适应了有氧环境。研究人员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追溯了历时数十亿年的微生物演化过程;结果发现,微生物耐氧能力的演化要早于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或 GOE);这种能力不仅对蓝藻(Cyanobacteria)产氧光合作用的起源不可或缺,也可能对地球大气的演变至关重要。这些发现凸显了生物演化与地球地质史之间的动态关系。微生物形式存在的生命至少主宰了地球历史中的 37 亿年。然而鉴于地球上最早生命形式在化石记录中的稀缺性,因此人们对其演化知之甚少。在缺乏化石证据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生物活动的地球化学记录来估测关键细菌谱系及其代谢新机制出现的时间。研究发现,早期需氧细菌出现于 GOE 之前(约 32.2-32.5 亿年前),表明某些谱系在产氧光合作用出现之前就已演化出了有氧代谢能力。
根据一项新研究,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全球暖化以多种方式影响经济。最明显的破坏来自极端天气。干旱导致歉收,风暴和洪水造成大面积破坏并扰乱商品供应,热浪会导致食品通胀,以及降低工人生产力。高温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和助长疾病传播,可能导致大规模移民和冲突。此前的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上升 4°C,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 7% 到 23% 之间。这些模型忽视了全世界同时发生灾难气候的可能性。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到本世纪末地球变暖超过 3°C,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将提高到 40%。这种程度的破坏可能会摧毁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生计。人类需要尽快采取行动避免灾难的发生。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北极海冰今年冬季峰值范围创下从 47 年前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气候变化的“症状”之一,将对全球产生影响。每年 3 月,北极海冰达到最大覆盖范围,随后开始为期 6 个月的融化季节。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表示,本月22 日测得的最大范围是 1433 万平方公里。数据显示,这比 1981 年至 2010 年的平均最高值小 131 万平方公里,比 2017 年记录的最低值小 80 万平方公里。科学家警告称,尽管海冰范围一年四季都在缩小,但对北极冰盖整体健康而言,最重要的季节是夏季。冬季薄冰在夏季加速融化,或将形成恶性循环:无冰海域吸收更多热量,导致秋冬季海冰恢复能力持续弱化。
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发生今年至今最强烈的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为北纬 21.85 度,东经 95.95 度,震源深度 30 千米,震级为 7.9 级。美国 USGS 的数据称,震级 为 M 7.7 级。缅甸最大城市仰光,周边国家包括中国云南均震感强烈。根据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曼谷正在建造的一栋建筑物倒塌。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多项气候指标创下记录。报告确认,2024 年可能是第一个比前工业时代高出 1.5°C 的日历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 1850-1900 年的平均值高出了 1.55 ± 0.13 °C。2024 年是 175 年观测记录中最暖的一年。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过去十年中的每一年都位列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在过去的八年中,每一年都创下了海洋热含量的新纪录。北极海冰面积最小的 18 个记录都出现在过去 18 年中。南极冰盖三次最小面积均出现在过去三年中。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三年冰川质量损失均发生在过去三年。自有卫星测量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已翻了一番。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2023/24 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这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并未像人们起初担忧的那样发生超预期的加速,但研究仍显示,温度飙升可能由人因气候变化所致。2023/24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达到创纪录高点,比此前纪录高出约0.25℃。这一突然升温令人担心全球变暖是否已经加速,以及现有的气候模型是否能够准确描绘气候系统。为回答这些疑问,瑞士伯尔尼大学研究团队使用基于观测的统计模型,以确定在当前对气候模式的理解下,预测出这一海洋表面温度高峰的可能性。这些模型表明,相对目前的变暖趋势,海洋表面温度在 2023/24 年的飙升是个512 年一遇的事件。这一结果意味着,此次事件并非完全超出预期。但研究团队提到,如果不考虑全球变暖的趋势,这类异常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他们补充说,预计到2025年9月之前,海洋表面温度会在这种跳跃飙升之后恢复到长期变暖趋势。
研究表明靠近地球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导致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研究人员认为,分别发生在 3.72 亿年前和 4.45 亿年前的晚泥盆纪和奥陶纪灭绝事件是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导致的。奥陶纪灭绝事件杀死了 60% 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当时的生命大部分生活在海洋里。晚泥盆纪灭绝事件杀死了 70% 的物种。科学家认为这两起灭绝事件与臭氧层损耗相关,而这可能是超新星引发的。研究人员称,这两次灭绝事件的时间与地球附近超新星爆发的频率一致。
根据瑞士空气质量技术公司 IQAir 的报告,几乎每个国家的空气都比医生建议的要脏。去年只有七个国家符合 WHO 关于 PM2.5 的指导方针。澳大利亚、新西兰、爱沙尼亚、冰岛和一些小型岛国是少数年均每平米 PM2.5 不超过 5 微克的国家。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包括乍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印度。报告发现,2024 年上述五国的 PM2.5 水平至少比指导方针的限制值高出 10 倍,乍得的 PM2.5 水平甚至比推荐水平高出 18 倍。医生表示,PM2.5 没有安全水平,这种颗粒小到可以进入血液并损害全身器官,他们估计只要遵循指导方针每年数百万人的生命能被挽救。污染空气是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危险因素。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陨石撞击坑,可能会重塑人类对生命起源和地球形成的理解。科廷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和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GSWA)组成的研究团队调查了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岩层,发现了 35 亿年前重大陨石撞击事件的证据。该发现挑战了之前关于地球古代历史的一些假设。研究人员是通过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马布尔巴以西约 40 公里处“震裂锥”发现这个陨石坑的。“震裂锥”是一种独特的岩层,只有在陨石撞击的巨大压力下才能形成。当一颗陨石以超过 36000 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该地区时,“震裂锥”就形成了。这是一次重大撞击事件,形成了直径 100 多公里的陨石坑,全球可见飞溅的碎片。
根据 Carbon Majors 的《2023 Data Update》报告,36 家石化巨头产生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的一半。报告认为,沙特阿美、印度煤炭、埃克森美孚、壳牌、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和晋能集团等 36 家主要化石燃料公司生产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 2023 年产生了逾 200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沙特阿美是一个国家,它将是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的第四大排放国,而埃克森美孚的排放量与世界第九大排放国德国相当。如果全世界希望将气温上升限制在 1.5C 以内,那么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必须下降 45%。然而全世界的排放量仍然在上升。Carbon Majors 数据库 169 家公司中的大部分在 2023 年增加了排放量,而 2023 年是当时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 年超过了 2023 年)。